深度大农业时代的机会挑战与秘密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饥饿的生命不断追求食物的历史。”年,39岁的荷兰裔美国作家在他影响深远的著作《人类的故事》里如此写道。

时隔年后,饥饿仍未消除,粮食危机依旧笼罩全球。联合国粮农组织今年7月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年,全球饥饿人口已达到8.28亿,比年增加万。全球约有23亿人正面临中度或重度的粮食匮乏。

如果按照马尔萨斯在《人口论》中给出的观点——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源只能按算术级数增长,二者的矛盾将导致饥荒、战争和疾病的周期性爆发——去理解则相对容易一些:过去年,世界人口总量从10亿多增长到现在的近80亿,翻了7倍左右。

新冠疫情、俄乌冲突、饥饿,接踵而至。人类似乎又一次不可避免地掉进“马尔萨斯陷阱”。

目前,全世界仅有33个国家能够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拥有对外援助能力的也只有6个。作为其中之一的超级大国,我国也是最近几十年才彻底终结了不为粮食发愁的日子,并实现全面脱贫,用外界一句自豪的话说就是:仅用全球7%的耕地就养活了全球22%的人口。

反差为什么如此之大?我国在农业方面究竟做对了什么?

本文尝试从农业种植端切入,解读农业进入大时代之后,供给侧发生了哪些转变,存在什么机会,又面临什么挑战。

在现实的放大镜里,总有逻辑可循。

一、巨型稻、茄子树,是噱头还是大有可为?

创新,向来是站在巨人肩膀上进行的微创新。年,一位海归博士加入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10多年后,在这位博士的带领下,一种“巨型稻”横空出世。据说,这种水稻可以长到1.8米以上,亩产动辄公斤,还具备抗虫害、不易倒伏的特点。

年,巨型稻试种成功后,逐渐以“产量惊人”“人高马大”的不凡形象为外界所熟悉。近几年,巨型稻在湖南、湖北、福建、广东、浙江等落地生根,年4月,巨型稻首次进入天津,在宁河区绿萝家庭农场进行大棚育秧。据该所自己的报道,巨型稻还获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及多位水稻专家的一致认同与赞许”。

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终以一种别样的方式照进现实。

巨型稻株高普遍达到1.8米以上

于种植户而言,由于巨型稻株高特征,稻田的蓄水深度普遍能达到50厘米以上,这为鱼类提供了足够的氧气,“稻渔共生”得以实现,有地方衍生出了“巨型稻—青蛙—泥鳅”共生模式;每亩稻田可产秸秆3.5—4吨,种植户又多了一份售卖秸秆收入。

品种看似优良,弊端也不容忽视,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巨型水稻株高1.8—2.3米,传统收割机根本无法收割,人工收割难度也大;第二,种植巨型稻的区域多为丘陵地带,还无法复制到更为广袤的平原,原因在于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气候变化带来诸多不确定。

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金秀良博士在接受35斗采访时分析:“不同的作物品种都有着生态区的适应性,这个品种在某些区域获得了一定成功,但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像极端暴雨、冰雹天气,很有可能会出现大面积的倒伏,这将直接影响最终产量,产量能降低30%以上。”

综合来看,巨型稻目前更适合特殊地区、个体农户小面积种植,并不具备规模化、机械化条件,推广难度可想而知。

但不管怎样,巨型稻的成功还是为种业创新提供了一种参考,为农民增收打开了一条可行性路径。

茄子树吸引不少游客,来源:湖北乡香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617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