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91,28年过去了,怎么还是看一次

有很多老电影,你明明知道它很经典,但却始终不敢回头再去看第二遍,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电影已然不再仅仅是一个作品,而是真实生活的再现,里面藏着我们的过去和再见不到的人。

很多时候,当我们发现原来自己就是那电影主角时,情感共鸣催促下的情绪波动,最容易触发敏感的泪点,比如,这部上映于年的《天堂回信》。

说实话,如果你是抱着要看起伏剧情的心态去看这部电影,那它大概会让你失望的,因为,《天堂回信》就像是我们流水账形式的记叙文,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刺激的反转剧情,所有一切的故事发生,都限定在了那个寒冷的冬天,而李丁饰演的爷爷和石晨饰演的晨晨,便是整部电影主要的两个人物。

拍电影的都知道,小孩和动物是最难拍摄的,但是,对于石晨来说,大概是因为其父亲石小满也是演员的原因,所以,当导演王君正到石家时,就被小家伙的机灵劲儿给吸引,也就决定用石晨作为主演。

当然,和晨晨搭戏的同样也是老戏骨李丁,而故事都是最最生活化的内容,这样也就保证了影片的顺利拍摄。

影片开头是爷孙在故宫广场前嬉戏打闹,为了能够展示最纯粹的爷孙关系,电影并没有特意交代晨晨父亲的状况,也没有交代和他们相关联的其他亲戚,简简单单地把焦点聚集在晨晨和爷爷两个人身上,这是属于隔代的情感关系,但在我看来,同时也带着某种对于亲情的思考和死亡的探讨。

爷爷身体不好,晨晨便经常会提醒爷爷“左上衣口袋,急救盒,舌下含服一片”,稚嫩的声音包含着浓浓的关切,他不懂什么叫做老去,也不懂什么叫做死亡,但是他知道,自己的依靠就是爷爷,毕竟,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只有晨晨和爷爷两个人相依为命。

晨晨会主动要求自己蹬三轮载着爷爷,虽然年纪小体力跟不上;晨晨和爷爷也会一起坐在电视机前,看他们共同的动画片《聪明的一休》,嬉戏打闹中互相捉弄着对方;爷爷年纪大眼睛有些花了,晨晨就会主动帮助穿针,点滴小事中凸显着爷孙之间温暖的情感表达。

晨晨第一次接触死亡,是在和爷爷的一次送信过程中,为了找到信件的主人,他们爬了十二层的楼,走了很多小巷子,可最终发现,原来收件人已经去世许久。

此时的晨晨并不明白什么是死亡,而爷爷也没有直接告诉晨晨人死了就回不来等等的大道理,他和晨晨一起来到空地上,并把那封信绑在风筝上,然后告诉晨晨,人死了其实也是可以收到信的,风筝会把信带到天堂。

这里对于风筝带信上天堂的情节,已然为之后的故事埋下伏笔,也点明了电影标题蕴含的意思。

人终究会死,可是,却可以温柔地对待死亡,而死亡并不是结束,它或许是另一种开始。

晨晨半懂不懂,但爷爷此时却开始心疼晨晨,因为他知道自己年纪大了,万一有一天死了怎么办?影片发展到这里,也就引出了另一个人物,那就是晨晨的妈妈。

她的出现,让晨晨从对爷爷的依赖中渐渐走向独立,但是,这种独立的代价其实是很大的,从被妈妈不允许带着荷兰猪一起吃饭,到被爷爷要求早上给妈妈端牛奶喝,再到要求晨晨晚上和妈妈睡等等的生活细节,这是在培养母子感情,却也在割裂爷孙感情。

大人们总是一厢情愿地想要将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强加给小孩,晨晨的妈妈因为是从国外回来的,所以,她总觉得自己应该要让晨晨变得更加优秀,于是,她会给晨晨列出明年上钢琴课和外语课等等的辅导计划,也会通过丢弃晨晨旧玩具的形式让他学会告别过去,当然,最关键的就是,她的这些举动间接地导致爷爷离开晨晨回到自己的老屋子里。

其实,晨晨妈妈的做法并没有错,只是,她的方式有点过于武断。

这可能和我们当下许多大人的想法一样,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不得不在催促中,首先学会如何成为优秀的大人,小孩都没有做好,就开始尝试去做大人,这种拔苗助长的教育方法,只会让孩子的情感世界变得越来越单薄。

就像晨晨和爷爷在一起的时候,有朋友,有荷兰猪,还有公园坐着的老爷爷,可是,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荷兰猪死了,看到老爷爷的次数也少了,就连自己的亲爷爷也搬回了老房子。

晨晨以前很快乐,现在很不快乐,以前爷爷会疼爱,现在妈妈会严厉,以前和爷爷是朋友,现在和妈妈是母子,关系的转变伴随着成长,可如果成长的代价,就是必须学会放弃原有的关系,重新建立新的关系,那么,我和晨晨一样,宁愿一辈子躺在爷爷的怀里。

影片结尾是我哭的次数最多的情节,生日这天,晨晨特意给爷爷买了音乐卡,而晨晨的妈妈也带着蛋糕赶了过来,本该属于热闹温馨的日子,爷爷却在躺椅上永远地离开了,晨晨妈妈忍着悲痛瞒着晨晨,一起点着蜡烛,给爷爷过完了最后一个生日。

满墙的风筝代表着晨晨的爱,花光所有零花钱买的音乐卡也代表着晨晨的爱,当晨晨将音乐卡绑在风筝上邮寄给天堂的爷爷时,我知道,爷爷已经给了晨晨一个美好且完整的童年。

晨晨的童年里有笑有哭,有温暖也有残酷,但晨晨不会觉得孤单,因为他知道,天堂的爷爷一定会给他回信的,抱着这种希望继续成长,是爷爷留给晨晨最后的礼物。

《天堂回信》这部电影,其实和蒋雯丽执导的《我们天上见》很相似,它们都融入导演自己的生活经历,当然,我看《天堂回信》的时候,也想到了《我们俩》这部影片,大概,是因为里面出现的老人,总是让我想到我的爷爷或是奶奶。

现实中,即便儿孙满堂,可却总是因为儿女忙碌,而只能自己一个人生活,当老人不在的时候,儿女才发现,生活好像一下子变得空荡荡的。

“爷爷,有天堂么。”“您死了也上天堂么。”“我想您怎么办。”“我的信您能收到么。”“您一定要给我回信呀,我等着您。”看完电影,晨晨稚嫩的话语一直在我耳边回响。

以前的电影就是这么朴实无华却打动人心,因为,它们不再只是电影,而已经成了生活,而我们总能从这里面看到自己的影子,这大概也是当下电影无法企及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50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