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采埃孚,正在自动驾驶之路上狂奔CE

这两年中,采埃孚经历了太多的变化。

在汽车科技领域,一年一度的CES从来就不是整车厂唱「独角戏」,在这个舞台,汽车供应商才是更具有创新精神的。

巨头转身,往往比想象中更快,比如这两年的采埃孚(ZF)。

提起采埃孚,很多人想到的是超级好用的变速箱,比如堪称业界标杆的8AT。但是在CES上,采埃孚的关键词却是「自动驾驶」。嗯,这很主旋律。

两年前的CES上,采埃孚宣布与英伟达合作,并且推出了ProAI——一套自动驾驶大脑,乘用车能用,商用车也能用。

一年之后,搭载英伟达Tegra芯片的ProAI实现了车规级量产,并且有了更详细的迭代规划。当然,你可能也还记得这辆名为Snap的概念车,底盘和座舱采用可分离的设计,看似无厘头之中又透着深刻的合理性:

至于现在广泛流行的「结盟」这种事,采埃孚也很热衷。英伟达、百度、佛吉亚、海拉……他们先后成为采埃孚的战略合作伙伴,当然,主题还是没离开「自动驾驶」。

采埃孚的自动驾驶战略布局可以概括为三个词:See、Think、Act。这正好对应了自动驾驶的三个关键模块:感知、决策、控制。

转型中的采埃孚也经历了重大的人事变化:年底,因为激进的并购策略,原CEOStefanSommer离职,他在任期间的一个重要决策是斥资亿美元收购天合(TRW),这笔并购让采埃孚成为仅次于博世的全球第二大汽车供应商。

但是,新CEOWolf-HenningScheider上任后,采埃孚的科技化和数字化转型,却仍在继续。

年的CES,采埃孚又传递了哪些信息呢?我们还是从See、Think、Act这三个层面出发来解读。

See:自动驾驶的眼睛

采埃孚在感知领域主要做的是传感器类产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知端。其中包括最新一代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和声音传感器。

毫米波雷达:采埃孚展示了为ADAS和L3+级别自动驾驶设计的77GHz毫米波雷达。其分辨率非常之高,现场给出的解析效果图甚至可以识别出道路中自行车的形状,让人联想起了激光雷达给出的影像。

激光雷达:这也是今年CES上的重要话题之一,采埃孚和Ibeo共同研发了一款高分辨率固态激光雷达,主要也是面向L3及以上的自动驾驶。这个雷达的传感器采用了模块化设计。

摄像头:这次采埃孚展示的摄像头产品是「S-Cam4」单目前视摄像头,搭载了Mobileye的EyeQ4芯片。它的视角达到度,像素达到万,其算法对于行人和自行车的监测进行了专门的优化。

车内摄像头:在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量产车搭载了车内摄像头,采埃孚在这个细分市场同样有所布局。他们的三维车内摄像头可以实时收集乘员的身材、位置、坐姿等信息。有意思的是,它能和车辆的乘员安全系统联动,当发生碰撞时,可以减小对于乘员的冲击。

声音传感器:在这方面,采埃孚有一个Sound.AI系统。它相当于是给车辆增加了「听觉」能力,如果外界有鸣笛声,这套系统就可以分析这个声音从哪儿传来,并且预测可能出现的险情。然后,它会通过显示屏提示驾驶员做出对应的操作,比如「把车移动到应急车道」。

激光传感器、雷达、摄像头和Sound.AI系统所收集的海量数据能够转化成清晰的数字环境模型。采埃孚先期开发工程部门负责人TorstenGollewski告诉GeekCar,以上这些传感器组合起来,能在各种天气或光照条件下,为自动驾驶的精准度和冗余度提供服务。

Think:自动驾驶的大脑

在决策计算领域,采埃孚的产品主要就是上面提到的ProAI了。

事实上,在这次CES之前,ProAI已经发布了3代的ProAI产品,特点如下:

第一代:作为ProAI的入门级型号,主要为了满足所有NCAP标准。

第二代:相较第一代具有更高的算力,可以满足部分和高度自动化的L2自动驾驶及L3自动驾驶。

第三代:主打模块化,可以将三个芯片模组集成到一块系统板中,并达到最高90TOPS的算力。它的实物如下图:

在今年,采埃孚首先对第三代ProAI做了优化,加入了对赛灵思芯片的支持。在上面实物图中可以看到,这块板子上有三个不同的模块,其中第二块就采用了赛灵思的Multi-ProcessorSystem-on-Chip(MPSoC)平台。这意味着ProAI将不仅仅支持英伟达的GPU,还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使用赛灵思的FPGA产品。

除此之外,采埃孚还发布了ProAI序列里的又一款新产品:RoboThink。也就是下图里这块板子:

在官方新闻稿里,采埃孚是这么描述它的:「目前在汽车领域中,功能最强大且具备人工智能的控制器。」

模块化理念,以及开放的软件架构,是ProAIRoboThink的最大亮点。

ProAIRoboThink搭载了英伟达的XavierGPU,单片可以实现TOPS的算力,并且最多可以模块化组合4个单元,也就是实现最高约teraOPS的算力。其主要针对的就是L4级别以上的出行服务车辆。

这四款ProAI控制器,可以算是采埃孚的「大杀器」了,他们加起来,基本上覆盖了从L1-L5级自动驾驶的全部应用场景。

而对于采埃孚来说,核心优势在于解决方案的整合,以及量产能力。这次CES发布的新品,将在12个月内开始批量生产。

Act:自动驾驶的落地应用

说完了感知和决策,接下来是控制了。这部分相对来说不那么技术,因为我们要聊的是采埃孚的两个自动驾驶落地项目:e.GO小巴(与transdec的合作),以及L4出行服务概念车。

e.GOMobile是总部位于德国亚琛的初创公司,而e.GOMover就是采埃孚与他们联合打造的无人驾驶小巴。事实上,双方为此还成立了名为e.GOMoove的合资公司。

在这辆车上,采埃孚提供的是电驱动系统、转向刹车系统,以及ProAI中央计算机和各种实现自动驾驶的传感器。换句话说,采埃孚的「精髓」业务和产品,全都在这辆车上有所体现。

车子有了,把它拿来做共享出行,缺的就是运营平台。所以,e.GOMoove和Transdev达成了合作。Transdev是来自法国的移动出行服务商,业务之一就是做自动驾驶移动解决方案,目前在全球20个国家开展业务。按照官方数据,Transdev的自动驾驶客车运送了遍及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荷兰和美国的多万乘客,行驶了万多公里。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现场体验到了采埃孚的L4级别自动驾驶概念车。这辆车是基于奔驰V级改装的,没有踏板,没有方向盘,在车内只保留了一个摇把来做紧急控制。整车搭载了我们在See部分提到的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以及激光雷达,并且每一种类的传感器都形成了度的环视矩阵布局。

车内的座舱由采埃孚和佛吉亚联合开发,共有4块屏幕,主驾驶前方屏幕显示车辆状态、多媒体等信息,副驾驶前方屏幕显示的是用户可选择的目的地列表。而正中间上下分布的两款屏幕则显示自动驾驶系统状态,以及系统控制按钮,包括人工控制时所用到的前进挡和倒挡位也是通过屏幕选择完成。

这实际上就是采埃孚用来展示robo-taxi设想的实物载体。用户能在手机App上预约这个出租车,然后车子自动行驶到乘客上车地点,并且把他们送到目的地。乘客还可以通过点击副驾驶前面的屏幕来选择更换不同的目的地,车辆将自动选择最快捷的路线行驶。我们这里有一段封闭场地内的体验视频,采埃孚在场地内设置了学校、商场、酒店、机场四个假想路标,而我们可以通过副驾驶屏幕在这几个目的地之间自由切换。

00:06

不过,采埃孚并不是真的要自己做robo-taxi,这个概念车只是用来展示他们的技术能力,用一句国内流行的话来说,就是用来「赋能」未来的出行服务商。

文章最后,我们回到标题。之所以说采埃孚在「狂奔」,是因为他们在自动驾驶领域布局的速度着实快的惊人。在两年多的时间内,采埃孚就完成了从并购到转型,再到现在具备完整产品线量产能力的进化。对于一个以传统传动零部件发家的德系供应商来说,这真的不容易。

在我看来,这样的速度既源自采埃孚开放的合作心态,也来自于市场的需求转变。对于高级别自动驾驶来说,没有一家供应商可以只靠自己的能力去覆盖所有技术模块,但同时,具备完整技术模块的整合解决方案却又是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基础。深谙此道的采埃孚,正在通过自己的模块化与量产能力,将各个合作伙伴的产品整合到自己的解决方案中。对于Tier1来说,这套策略是他们长久以来的发展命脉,更会是未来争夺市场的法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78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