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传从高处跌落
希特勒于年10月之后,开始将他的胜利之师移向西线。他热情万丈地描绘着他的帝国梦:日耳曼人和斯拉夫奴隶熙熙攘攘地共同填满东部的广阔空间。他的野心远远超出了民族主义和泛日耳曼主义者设想的所有战争目标。他的“日耳曼民族大日耳曼帝国”几乎将整个欧洲大陆囊括进了一个中央极权、经济独立的帝国之中。
然而,希特勒的狂想遭到了盟国的反击,不可一世的法西斯主义,从高处跌落、粉碎。
狂飙突进的希特勒
希特勒召集了三军总司令以及凯特尔和哈尔德,向他们朗读了一份军情备忘录。他决定立刻在西线发动攻击。随后他开始详细讨论在波兰的运动战作战方式,并建议将其用到西线战役中——大规模地使用坦克!
事实证明,希特勒办排众议的方式取得了惊人的战果。德军在3周时间内横扫波兰,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席卷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把英国人赶回他们的老家,并且对英国舰队实施了有效对抗。
在20世纪30年代,法国和其他国家已经认识到了装甲部队的重要性,但只有希特勒得出了必然结论,并不顾一些人的反对为德军配备了10个装甲师。他的表现证明他对打破常规的做法很有判断力、更加敏锐,这是因为他没有背景,因此也没有偏见。他花了很长时间深入研究军事文献。同时他还能极富想象力地利用这些知识。他还不顾众多专家的意见,坚持要给坦克安装长管加农炮。
当作战中的大胆荒谬的自我膨胀、活力变成刻板、勇气变成赌徒对冒险的痴迷时,他的缺点开始抵消他的长处。
德国的胜利已经看得见摸得清了,意大利才匆忙赶来帮忙。墨索里尼说,“别人书写历史的时候我们袖手旁观”是一种耻辱。他开始准备让意大利参战。
年6月21日,希特勒达到了事业的顶峰。法国与德国进行停战谈判。希特勒完成了纠正德国于年11月所受的不公正待遇的目标。
在其取得辉煌战绩的时刻,希特勒还是谨慎对待与英国的关系:通过政治手段和有限制的军事行动逐渐迫使英国讲和。后方阵地得到了保证,他就可以向东线进军了。
向英国施压的手段包括用德军潜艇“包围”不列颠群岛,尤其对英国展开空战。他没有全心全意地发动这场战争,因此计划中出现了自相矛盾的地方。
年夏天,希特勒预测英国已经准备好议和了,这样他“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实施“他真正的任务——与布尔什维克主义交战”。现在他试图通过先发制人的出击保证西线安全,在不得不在两条战线上同时作战之前冒险、
年6月22日,刚过凌晨3点,希特勒的一封电报把墨索里尼从睡梦中叫醒。希特勒告诉墨索里尼:他即将对苏联发动进攻。
希特勒肯定看到并思考过新构想的诸多缺陷:在两条战线同时作战的风险;意大利盟友缺乏实力;他自己的部队分散在各地,这与闪电战是完全背离的。他坚持这样的想法,也许是因为他越来越意识到年的夏天是他最后实施这个构想的机会。
希特勒低估了敌人,正如他高估了自己。
最后的疯狂
年6月22日,希特勒用个师、60万两机动车辆、辆坦克、门大炮和架飞机开始向苏联发起攻击。这是有史以来集中在一个战场上的最庞大的军事力量。
除了德军编队,还有罗马尼亚的12个师和10个旅、芬兰的18个师、匈牙利的3个师和斯洛伐克的2个半师,后来又加入了意大利的3个师和西班牙的“蓝色师”。和之前大部分战役的模式一样,德军没有宣战就发起了进攻。
军队如暴风雨般向前突进,两周后抵达第聂伯河,在又过了一周后冲向斯摩棱斯克,与此同时,“特别行动队”在被占领地区建立了他们的统治,他们把犹太人、共产党官员、知识分子以及所有通常而言的潜在社会领袖聚集在一起,并对他们实施处决。据保守估计,同一时期大弥月有50万犹太人遭到杀害。
尽管推动十分迅速,但德军只能在中央战区展开他们的钳形攻势。在其他战线上,他们只是击退了敌人。很快,德军发现,在突破“斯大林防线”后,不论俘虏的数量有多大,敌人源源不断送上前线的后备部队似乎数量更多,而且苏联人比波兰人或盟军的作战要激烈得多。
德军在进攻莫斯科的道路上行进艰难。对于突于其来的严寒也毫无准备,出于不留后路的思想,希特勒拒绝给部队配备冬季装备。
在此不利情况下,希特勒却对美国宣战。实际上,他的对美宣战缺乏动机,这已经不是再是符合他自己意志的行动,而是在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无能为力的情况下被迫摆出的姿态。
美国参战对增强和扩大盟军行动力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在美国的提议下,盟国现在开始协调各自的战略。而德、意、日三国从未制定统一的军事规划。
随着冬季结束春天的到来,德军又开始向前推进。希特勒的信心又燃了起来,他把自己的司令部从拉斯登堡搬到乌克兰的文尼察。他决定攻克高加索地区和斯大林格勒。这次苏联人显然下定决心迎战。双方争夺惨烈,伤亡惨重。
希特勒把全部精力放在苏联战役上,忽略了其他所有战场。11月2日,蒙哥马利将军用占有压倒性优势的兵力突破了阿拉曼的德军和意军阵地。不久后,英美联军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海岸登陆,占领了直至突尼斯边境的法属北非地区。约10天后,11月19日,两个苏联集团军群冒着猛烈的暴风雪在斯大林格勒发起反击。
战争的主动权落到了希特勒的对手手中。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这场战争重要的转折点之一,这场胜利让苏联和盟军的情绪明显转变,唤起了他们的希望。希特勒的信念明显受到了打击。
经历了失败的希特勒开始逃避现实,他蜷缩在桌上的地图和军事会议构筑的抽象世界中。
年初,盟军开始正式向欧洲堡垒发起进攻,迫使希特勒在各条战线上防守。与此同时,希特勒在国内的形象和地位遭到了质疑,抵抗组织在欧洲各地行动起来。德国国内,纳粹政权的反对者也开始密谋刺杀元首,基于种种原因,一系列刺杀行动均告失败。
希特勒的矛盾、多疑、善变种种特性都在困境中得到了集中展现,他和陆军所有的总司令、所有参谋长、18名陆军元帅中的11名、将近40名将军中的21名以及东线三个战区的几乎所有指挥官都发生过争执。他身边的人越来越少。
希特勒的狂怒已经阻止不了苏军和盟军的脚步,年秋,盟军进入德国边境。希特勒的末日战略全面崩溃。他与爱娃举行了末日婚礼,而后双双自杀。戈培尔试图说服苏联人与德国人单独谈判,当这些尝试失败后,戈培尔和全家人全部自尽。
纳粹主义的消亡
实际上纳粹主义几乎没有经过任何过渡就在希特勒死亡和德国投降后瞬间消失了。仿佛纳粹主义只是一次运动、一种狂热的状态和它引起的灾难。
然而,世界在那一瞬里满目疮痍。希特勒及其追随者发动的种族灭绝行动,致使多万犹太人杀害,青年的希特勒种下的种族主义执念被无限放大。
纳粹主义仅用了12年就让整个世界变了样,显然只把规模如此庞大的活动解释为某个当权者心血来潮的结果是不够的。当有当这个人代表很多人的情感、渴望和利益并且在时代的力量推动他前进的时候,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与周遭的能量相比,我们又一次看到希特勒的角色和重要性突显出来。
由侵略的渴望、焦虑、虔诚和自负的心理组成了一股强大而混乱的能量,这股能量是现成的,但它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人物激发、聚焦和利用。它因为这个人物拥有了动力和合法性,它与这个人物一起庆祝了一次令人难忘的胜利,它也和这个人物一起走向毁灭。
希特勒不仅将那个时代的诸多趋势凝聚在一起,他还对局势的发展起到了“引导、扩展和激烈推进”的作用。希特勒能从纯粹的焦虑中演绎出广阔的前景。他透支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思想和动力的潜能。但一切在他死后立刻土崩瓦解,这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结果;被激发、聚焦并人为操纵的情感立刻退回到了开始的分散无序的状态。
希特勒,以及纳粹主义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
编者按:希特纳的人生脉络暂解于此,参考资料:阿希姆.费斯特著作《希特勒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