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刀发展历史简介

冰刀作为冰上运动常用的器材,在当今社会也有着普遍的应用。本报史话栏目将连续刊载有关冰刀的历史,介绍有关冰刀在国内外的发展。

滑雪和滑冰的工具源于先民在冰雪中的生产生活实践。由于雪地和冰面湿滑、易于陷落的共同特点,古人并没有将雪上和冰上使用的器具严格区分开来。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器具大多是滑雪用具,如《隋书》记载“骑木而行”、《新唐书》记载的“乘木马驰冰上,以板藉足,屈木支腋”、《皇清职贡图》记载的七姓“足踏木板溜冰而射”。这里的“马蹄”、“木”、“木马”、“板”、“木板”都是脚的延长物,都更加接近于现在意义上的滑雪板。其功能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防止陷落在雪地里或冰面上,另一方面是增加行动速度。延长物的下端并没有类似冰刀的助滑器。与脚踏滑雪板在雪地里行走或追杀猎物不同,带有冰刀的冰鞋在早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并没有太多的实际作用,这种冰鞋更多的是用于特定情况下的冰上疾走(如沿冰河进行情报传递、冰上急行军)或娱乐活动。

将动物的骨头绑在鞋底进行滑行可以看做是冰刀的雏形,这种做法缩小了脚底延长物的宽度和长度,增加了冰上运动的速度和灵活性。这种做法不适合在松软的雪地里使用,只能在冻得很结实的雪地和冰面上使用,是一种冰上“助滑器”。-年法国传教士鲁布鲁克的威廉(WilliamofRubruk)奉法兰西国王圣路易士九世的秘密使命访问蒙古,并见到了蒙哥汗。他在《鲁布鲁克东行记》中记载,蒙哥宫廷的“北面同样没有城镇,只有一支牧羊的民族,叫作乞儿乞思。还有兀良海,他们足底缚着磨光的骨头,在冻结的冰雪上行走,速度之快可及飞禽走兽”。这里的兀良海又写作兀良哈,是蒙古族祖先中的一支。考古发现了这样的兽骨,-年,荷兰考古学家在荷兰的西兰省发现了公元10世纪时使用马的腿骨制作的冰鞋。公元12世纪生活在伦敦的教士威廉·菲茨斯蒂芬(WilliamFitzstephen)的文章记载,那时的伦敦人也会“在脚底绑上一块骨头,由脚后跟控制,然后用一根小木棒推进,其滑行有如小鸟飞过天空,或如离弦之箭。”年4月,英国考古学家发现了被认为是“助滑器”的骨头,并在伦敦市政厅展出。

骨头并不耐磨且不易固定,铁制冰刀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将铁制的冰刀固定在木板上,再将其绑在鞋上做成的冰鞋为滑冰提供了器材保障,这种冰鞋可称其为“缚式冰鞋”。缚式冰鞋一般认为最早出现在荷兰。位于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历史博物馆收藏有约年的铁制冰刀,其外形已经具备了现在冰刀的样子,但如何使用却没有确定的答案。

有资料显示,最晚到16世纪末期,荷兰的冰上运动已经兴起了,包括滑冰、冰球、冰上陀螺等项目在内的冰上运动在荷兰深受欢迎,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PieterBruegheltheElder,约-)及其儿子小彼得·勃鲁盖尔(PieterBruegheltheYounger,约-)、戈延(JanvanGoyen,-)、亨利克·阿维坎普(HendrickAvercamp,-)等人的作品中就有非常生动的体现。荷兰的冰刀制作技术在那时领先于全世界。16世纪末期,荷兰从西班牙获得独立,继而发展成为17世纪航海和贸易强国。荷兰高度发达的造船业成就了显赫一时的商业帝国,几乎垄断了全球的海上贸易,阿姆斯特丹一度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17世纪的荷兰因此拥有了“海上马车夫”的绰号。荷兰在世界贸易的同时,也将他们的冰刀带到了世界,当时英格兰、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冰鞋有很多是荷兰产的,其中“弗里斯兰冰刀”(Frieslandskate)非常有名,这种冰刀的典型特征是固定冰刀的木板像小提琴,后部稍宽,前部狭长,头部弯起,利于滑过不平整的冰面。铁制的冰刀嵌在木板下面,后头比木板稍短,利于制动,前头比木板稍长,有装饰作用。(郭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60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