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客机C919进军国际市场,一架卖1亿
随着时代的发展,坐飞机出行已经逐渐从高端走向民间,就正如刘禹锡在《乌衣巷》中所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不断下压的机票价,以及超快的飞行速度,使航班客运变得愈发火热,除此之外,国产C客机的横空出世,也又一次将航空航运推向了新的高峰。
但售价接近1亿美元的C,真的能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地吗,且让我们从商业航空本身说起。
商业航空:客运飞机的诞生
提及现代商业航空,这其实是一段非常悠长的故事,按照现有的资料显示,最早想到商业航空的人,其实是来自荷兰的普莱斯曼。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荷兰作为中立国,以“第三者”的身份目睹了德国与英法两国的决战,从中获得了许多启发。
当然,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荷兰人获得的启发,也大多是与资本商业有关的,比如普莱斯曼就通过一战的空战,想到了用飞机来从事商业运输。
因此,普莱斯曼在一战结束的第二年,即1年时,与一众资本家、银行家共同成立了KLM荷兰皇家航空公司,这也是人类史上第一家商业航空公司。
航空公司成立后,那下一件事就是拿下航线和飞机,可商业航空作为一个新鲜产业,一众欧洲大国对此都不甚了解,所以,只能将先前飞艇和运输机的航线暂时许给荷兰皇家航空使用,而普莱斯曼也选择了其中最具价值的一条,那就是阿姆斯特丹到伦敦的航线。
这主要是因为,英国与欧洲大陆相隔一个英吉利海峡,这意味着,若想从荷兰到英国,不仅要乘坐陆运汽车,还要乘坐海运客轮,行程相当繁琐,可要是坐飞机的话,那就能完成直达,这将吸引无数的跨国出行者。
不过,航线虽然选的很好,但飞机的选项就没那么好办了,毕竟,在那个时代并没有专门的客运飞机,所以,荷兰皇家航空只能向英国发出请求,租借了一架由军机改装而来的DH.16飞机,并以伦敦为起点,进行了首轮试飞。
这次试飞相当成功,飞机在离地90米的高度,历经两个小时的飞行,顺利地从伦敦飞抵阿姆斯特丹,两名随行记者还原了整个飞行过程,迅速引爆了欧洲客运行业。
一时间,荷兰皇家航空声名鹊起,游客、猎奇者、商务人士、飞行爱好者等受众群体纷至沓来,使得商业航空一度陷入“一票难求”的热火之中。
当然,荷航的成功,也让欧洲诸国的资本家看到了新的商机,短短几年间,英国、法国、德国都借助军用飞机,相继开通了属于自己的商业航空。
然而,随着行业的体量增大,“内卷”也逐渐开始,乘客不再单一地追求速度,还对飞行体验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需求下,专业的客机逐渐登上舞台。
现代客机:“ABC”格局逐渐形成
按照现有的资料来看,世界上第一架专用于客运的喷气式飞机,是由英国德·哈维兰公司生产制造的“彗星”客机。而值得一提的是,德·哈维兰公司也正是先前荷航所用DH飞机的制造商,该集团在飞机领域的造诣,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彗星客机虽然有一个完美的开始,但等待它的却是一个落寞的收场,这主要是因为,彗星客机的许多技术,其实是来源于德国,简单来说,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德·哈维兰公司从战败的德国手中获得的。
这种技术获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让彗星客机成为了跨时代的产物,但另一方面,也让彗星客机成为了一种不稳定的新发明。
最终,由于对新技术掌握的不到位,使得彗星客机在至年间,上演了一次三连摔,彗星飞机连带德·哈维兰公司的口碑可谓是一落千丈。
尽管,在此之后,德·哈维兰公司对彗星飞机进行了多次改进,但三次重大事故的发生,让它已经输给了一位后起之秀,那就是波音。
波音原本是为美军运输而研发的,但凭借着过硬的军工品质,它成功地接替了彗星客机的主导位置,迅速成为世界上保有比例最高的客运飞机。
在称霸的期间,波音还打败了同为美军供货的道格拉斯公司,以及洛克希德公司的民航分支,进一步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然而,令波音公司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它专注于清理美国本土竞争者时,欧洲彼岸却成长起一位更强大的客机制造商,那就是空客公司。
空客公司的出现,让民航飞机领域进入了AB对抗的局面,即空客(A)与波音(B)的斗争,在那个时期中,全球各大机场停放的飞机,大多都是波音的B、B,以及空客的A、A,造就了一种“非A即B”的奇特规律。
当然,空客和波音之间的斗争也存在底线,那就是同级别中不允许第三者的“插足”,而最好的证明就是两者对加拿大庞巴迪公司的打压。
当时,全球第三大民用飞机制造商庞巴迪公司,准备研发投产C系列客机,这是一款能与波音、空客A形成竞争的大型飞机,被诸多国家的航空公司所看好,大家都希望能形成“ABC”对抗的局面,以此拉低一众客机的售价。
但也正是这种期待,使得它成为了波音和空客的眼中钉,这两家巨头共同出手,致使庞巴迪债台高筑,最后只能选择以1美元的价格,将C系列客机项目51%的控股权出售给空客公司,令人唏嘘不已。
不过,或许是先前空客崛起的剧本再次上演,就在波音和空客对庞巴迪进行围剿时,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也正式走向崛起,那就是我国的C。
C:一亿美元售价,实惠至极
C和庞巴迪的C系列客机一样,对标空客A和波音这两大热门机型,换句话来说,C从一开始就是奔着最大一块奶酪而去。
而这也意味着,C自诞生以来,就必定会遭受如庞巴迪一般的挤压,空客和波音背后所代表的欧美国家,一直围绕C的可靠性展开多方面的批评,还以各种理由拒不发放适航证,让C一时难以出现在欧美的上空。
但我国也并非毫无准备,按照现在公布的资料,国产大型飞机的研制从年就已开始,多位院士参与其中,就飞机的技术和定位,展开多次研讨和研究,并于年正式立项。
为了能自主完成大型飞机的生产工作,甚至还专门成立了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商飞(COMAC),准备以企业的角色开展飞机零件和技术的采购研发工作。
其中最为著名的对外采购,就当属与国际著名发动机公司CFM达成供应合作,简单来说,就是获得后者所提供的LEAP-X1C发动机。
除此之外,中国商飞还分别从美国GE公司和美国霍尼韦尔手中,获得了航天系统和飞控系统的供应。
对此,或许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明明是一架国产飞机,还要去采购这么多国外设备呢?
首先,我们要清楚的是,C纵然是采购了这么多设备,但它的国产率依然保持在60%,已经属于高水平了,须知空客的国产率,甚至还不及该数值的一半。
另外,我国客机发展的本质,其实是从无到有,这意味着,我们在诸多客机领域那就是一片空白,若是一味地闭门造车,只会让客机的可靠性无限下跌,反倒不利于航空工业的发展。
因此,我国决定先与顶尖技术供应商合作,从中学习技术的配套和研发,待体系完全成熟后,再谋求自主研发,这才是新兴行业发展的科学道路。
当然,较高的采购率,也让C的价格一度逼近1亿美元大关,据目前东方航空公布的数据,C的采购价已经达到了0.99亿美元,比波音MAX7还要贵上一点,与空客最新的NEO基本持平,那作为一款新飞机,这个价格究竟算贵,还是算便宜呢?
事实上,对于一众航空公司而言,这已经相当实惠的价格了,这主要是因为,C作为一款刚刚登场的新客机,产能肯定是有限的,这意味着,相关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量也十分有限。
而一旦采购量上不去,供应方所给予的优惠势必也会变小,针对一些定制材料,甚至还可能出现高价售出的情况。
同时,C才刚刚问世,研发成本尚未收回,这让每一架C都要背负不少研发成本,进而也就让售价抬高了不少。
换个方面来说,若是C未来能与其他大型客机一样,形成一定规模的量产,那其售价还会存在下浮的空间,这也是一众国际航空公司所期望看到的,毕竟他们认为,一旦“ABC”对抗形成,价格战便也会逐渐打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