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的科技之城埃因霍温,给人很多惊喜

三月份,荷兰还是很冷,冰天雪地,零下六度的天气。从海牙一路火车前来埃因霍温,结果火车系统故障,从Breda开回了Rotterdam,让我晚了两个小时才来到这个城市。路上airbnb房东查到了火车故障,主动要来我能到的最近的火车站接我,那里李埃因霍温还有一个多小时车程,也让我第一次实实在在感受到了高冷的荷兰人的热情。沿着埃因霍温车站的路出来,不远处有一只蹲着的小狗,不很能欣赏这种艺术风格。也没弄清楚这个画廊和伦勃朗有什么关系。来这儿主要是为了工作,这座不大的城市,除了很小的老城,其余地方都充斥着工业。工业并不代表污染和冰冷,这里的工业园区朴实而有趣,这里曾是飞利浦公司的开发总部,恩智浦半导体的小楼,难以想象这种小楼主宰了一个行业的芯片设计。园区里到处是森林和小路,大家仿佛也并不是来上班的。这里是飞利浦的全球总部,还有一个有名的飞利浦博物馆。可以看到飞利浦的前世今生,荷兰人不避讳自己的过去,创业失败,到有钱老爸投资,到二战时为纳粹服务过,种种过往,任由旁人自己感悟。住的地方附近的房子,在拥挤的地方呆久了就非常羡慕这里。住的地方看出去的夕阳,寒夜。埃因霍温理工大学,感觉荷兰一般来自代尔夫特一半来自埃因霍温。埃因霍温老教堂,进去坐了一个小时,静一静想想自己走过的路。最后一餐以一个传统的荷兰小吃结束,分量太大。满大街的奶酪,伴手礼全是他。兰设计周欧洲三大设计周之一,喜爱设计的小伙伴要来看看。这里的设计商业性没有那么强,上海设计周与之比起来真的就是家具展销会,大多是用设计或艺术的手法探讨一些社会命题及相应的表达,更加自由。设计周地图:飞利浦博物馆设计周不仅仅是展览,它其实是一个荷兰设计的窗口。各个展区的内容大小不一,也许只是一座图书馆里的小柜台,却通过摆放于此的本本设计历史书,讲述了“记录设计”也是整个设计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插一句:除了设计周的作品之外,中心街的各种买手店也让人购买欲满满啊!各种北欧设计风格的精致小物,以后如果有个家真想专程来“扫荡”一次,毕竟这都是你在生活中最有个性的细节。现代主义埃因霍温是一个老城了,但因为二战期间被摧毁,所以这座城市目前的状态是妥妥的现代主义。硬朗笔直的线条,简洁而不呆板的建筑立面,玻璃材质与金属的运用,藏匿在细节中的处理,琳琅满目的设计师作品店,一切都让人感觉到“被设计过”。甚至在飞机上的时候看着脚下的大地已经感觉到“整整齐齐”,而城南部的vanabbe美术馆,似乎会为我们揭示这里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由来。建VanAbbe博物馆VanAbbe博物馆VanAbbe博物馆VanAbbe博物馆恶补一波知识。VanAbbe博物馆玻璃窗在埃因霍温漫步的时候,会发现这里的窗户都很大,无论是办公楼还是独栋别墅,q都窗明几净。也是因为这样的大面积的使用玻璃,给了人“现代”的感觉。一开始我们猜是否是故意设计或某种现代设计理念,为了保持统一。结果从本地人处得到的答案是:“因为以前这里的房屋价格是按门的大小来计算的,为了省钱大家会把门做的特别小,家具进不来,于是把窗户做的很大再运进来。现在或许不再这么计算,但是建造习惯已经养成了。”很有趣的现象,设计原来起源于经济因素,而后才成为了文化现象。VanAbbe博物馆自行车王国荷兰是著名的自行车王国,连中国可能都望其项背。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整个城市规划的内容就是自行车优先的,首先地很平,甚少有像米兰那样的石子路(这样的路也方便了残疾人坐轮椅出行)。自行车道的面积几乎和车道一样宽,被漆成红色,并具有特殊的路标符号。而且因为自行车骑行限制少,所以比车道有更多的选择,比如沿着小河、穿过森林、在草地上蜿蜒等各种类型,在其中骑行真的体验很好。路边也有各种设施方便停自行车,真是出行的最佳选择!(只是对游客来说比较难体验到了)。为了运输方便,很多学生在车后座会带两个小邮包,像一个个“邮差”。自行车店随处可见,甚至迪卡侬里都有卖,约欧到欧一辆。骑了一下同学的自行车,居然是靠脚刹的(据说这种车较便宜),稳稳当当。风与水风车之国的由来当然因为是这里的大风天气了,只要稍微开阔点的地方,风极大,有时还混着雨水,因此在这里常驻的人必备冲锋衣,不然头发永远干不了(代村同学如是说)。不知道冬天是不是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疼。而荷兰的水也是十分干净的,据报告,这个国家六成的自来水都是来自地下水,不需要如地表水一般复杂的处理,甚至还有很多矿物质,水龙头里的水喝起来比超市矿泉水还要清冽!流淌而过的埃因霍温小河清澈见底,这里没有重工业,又使用清洁能源,人们出行也多靠自行车,或许是这样才造成了这样干净的环境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926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