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出口看荷兰

很难想象,荷兰——这个国土面积只有平方公里、约为中国重庆市一半大的国度,居然是世界第二大农业产品出口国。其花卉、蔬果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乳制品出口仅次于德国和新西兰,居世界第三;动植物油出口排名仅次于中国和印度,同样居世界第三;肉类出口排在美国、巴西和德国之后,居世界第四。从年开始,荷兰农产品出口额接连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连续保持全球亚军地位。荷兰为何能成为农业出口“尖子生”? 用科技改变命运先看看荷兰农业什么样。在荷兰的农业生产基地,既少见一眼望不到边的金色麦浪,也看不到泾渭分明的田垄田埂,出现最多的是一座挨着一座的玻璃温室。数据显示,荷兰的玻璃温室面积达到1.1亿平方米,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一。温室内部,也不是一块一块的土地,而是一层一层的“货架”。每层“货架”上铺的不是泥土,而是一种叫“岩棉”的栽培基质。这种材料透气、保湿,能很好地给作物提供养分。这就是荷兰农业的标准操作:温室厂房+无土栽培。囿于自身条件,荷兰农业采用了如此“抠门”的生产方式。荷兰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素有“低地之国”之名。为增加生存空间,荷兰人世世代代围海造地。土地的稀缺让荷兰人自古以来便“视地如金”,千方百计提高土地利用率,搞立体农业、设施农业,向空间要效率。不过,仅仅把二维的平面转换成三维的空间还不够。荷兰的光照严重不足,一年只有2个多月是晴天。荷兰人慢慢摸索出自己的办法,那就是求助于当地发达的光学工业,用黑科技解决问题。荷兰的光学研究、光学仪器以及相关的新材料科学都极其发达。他们在制造高端相机的镜头时发现,普通玻璃的透光率其实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只要在专业的镜头用特种玻璃上涂上一层抗反射涂层,就可以有效降低反光率,提高透光率。于是,他们把这个涂层也“搬”到了温室玻璃上,从而有效缓解了光照不足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光照效率,他们还把智能技术用在了枝叶修剪上。荷兰的科技公司专门开发了一种AI机器人,它能自动识别苗木枝叶生长情况,进行智能修剪,以便让所有作物“雨露均沾”,促进果实生长。有人用黄瓜和西红柿两种作物做过测算,仅这一条就可以让每平方米的产量增加30%。总体来看,依靠科技弥补自然禀赋的不足,将资源劣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荷兰农业确实做到了“用科技改变命运”。用高效率摊薄成本把农业当成科技产业来做,成本问题怎么解决?荷兰的首要解决方案是引入第四个维度——时间。确实,荷兰农业的一大特点就是投入高。无论是玻璃温室、岩棉栽培,还是各项黑科技的研发与应用,需要的资金量都不小。虽说高投入能带来高产出,但短期来看,荷兰农业的性价比确实不尽如人意。不过,账不是这么算的。假设别人的单位面积产量是1,且只有地面一层;荷兰单位面积产量远远超过1,而且能同时操作好多层。惊人的规模效应大大摊薄了单位成本,优势自然显现出来。除了规模,结构也大有潜力可挖。梳理荷兰优势农产品品类可以发现,蔬菜水果、园艺花卉这样利润空间较大的产品是荷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45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