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写乡愁只用20分钟,大屠杀时他

谁看好了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50911/4694657.html

今天,12月14日,距冬至还有8天。

上午10点04分,高雄中雨,诗人余光中先生走了,享寿90。

老先生走的有些突然,原先只以为是天气多变、气温偏低,疑似有些小中风,到医院检查后决定住院静养,没想到肺部感染、转进加护病房;旅居在外的女儿们也从国外赶回,孰料一天之隔,就此过世。真是世事无常,令人万分伤痛。

作为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余光中的作品多选入课本,被称为文坛“璀璨五彩笔”,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一)离开大陆23年,20分钟创作了《乡愁》

这些年,余光中老先生在众人的视线中并不多见。最近的两次,一次是今年10月,余光中庆祝90大寿,当日他以欧阳修的绝句“再至汝阴”抒发心情,“黄栗留鸣桑椹美,紫樱桃熟麦风凉。朱轮昔愧无遗爱,白首重来似故乡”。

另一次是针对台湾高中语文科文言、白话比例以及选文争议,光中老先生与闻名华人世界的作家白先勇响应6名“中研院”院士发动的联署,共同建议谨慎审议课纲,共同捍卫课纲修正不沦为意识形态的工具,支持专业审定语文课纲。

对于台湾“12年国教课程纲领”高中国文审议过程中,是否废除文言文的争议,光中老先生力争保留文言文,表示“如果把文言文抛掉不用,我们就会变成没有记忆的民族!”

在大部分国人心中,对余光中的定位始终是“乡愁诗人”。“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年,离开大陆23年的他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仅用20分钟创作了《乡愁》这首诗。一首《乡愁》道尽了无数中国人的心声,触动了炎黄子孙内心最柔软的一点。从此广为流传。

在年首次回到大陆之后,25年间余光中往返大陆超过60次。

(二)阔别故乡半个世纪后,重回南京石头城

有人说,余光中的创作生涯有很长的时间在表达乡愁,他的乡愁在中国几乎成了某种精神和情感的象征。对此,余光中回答,这其实跟他的经历有关。

年,余光中生于南京,9岁以前南京一直是他的家。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进入南京中华门,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发生时,余光中和他的母亲离日军屠杀现场不过公里,侥幸逃过一劫。此后,为了逃避战争,余光中和母亲被迫告别南京,

就这样,抗日战争打乱了余光中原本平顺安逸的童年,幼时随父母颠沛流离于江苏、安徽等地。年,余光中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随后迁居香港。年正式移居台湾,进入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三年级就读。年10月,赴美国爱荷华大学攻读艺术硕士。这段时期,余光中翻译了《梵高传》《老人与海》,出版了诗集《钟乳石》。

年,在阔别故乡半个世纪后,余光中重回故乡南京石头城。

(三)作品先西化后回归,挚爱中华传统文化

有人说,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早期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年的葡萄酒。”

20世纪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真正的诗人没有不挚爱自己的祖国的。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现在有许多人讲全球化,讲国际公民,对此余光中先生是这样说的。他说:“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理想。其实所谓全球化真正说起来就是西方化。现在你看到很多中国人在穿西装,你有没有看到美国人在纽约大街上穿唐装,没有。这个所谓全球化就是西方化,西方化最主要的也就是美国化,当然也有可能日本化。在可见的未来,所谓的全球化就是美国化。”

“保护和保持一个民族自己的文化当然是必要的。否则的话你会变成一个国际公民,国际公民也很好,但是你就没有自己的本位文化。联合国有那么多国家加入,是因为有一个国籍在支撑着,有一个国家的本位你才能加入联合国。全球化也是这样的,你有自己的文化才能为世界文化做出贡献。你学英文很好,可是你把中文忘记了,对于中文文化就是很大的伤害。如果你是空白,你投进去,你会染上别人的颜色,你没有贡献,也没有依靠。”

(四)凡我在处即祖国,诗人亦有剑胆琴心一面

对于作家的离乡迁徙漂流,余光中也有自己的精辟言论:“这个世界充满了动荡,或者因为战争或者因为其他的原因,一个写作的人离开故乡是常有的事情,像中国最早的诗人屈原,就被流放,像西方的但丁,从他的故乡佛罗伦萨被流放到异地,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梵高是荷兰人,但他画画最好的时候不是在家乡,而是在他的移居之地。流亡也好,迁徙也好,移民也好,或者长期旅行、侨居也好,都不能说是本国文化的流失,应该看成是本国文化的扩大、延伸。”

“肖邦是波兰人,但是他在巴成名,这件事是波兰的损失吗?你只能看到波兰影响力在巴黎的扩大,而不是缩小。”

“有记者有一次问德国的作家托马斯·曼——他在二次大战期间流亡到美国去——你离开祖国有什么感想?他说,凡我在处就是德国。那就是一个作家的抱负。凡一个作家到什么地方,他能把握自己的语文,能拥抱自己的文化,那个地方就是他的祖国。”

余光中一生写过一千余首诗,散文至少也有一两百篇。他说:“一个人可以不当诗人,但生活中一定要有诗意。”

他的作品中,除了我们熟悉的充满东方古典美的《乡愁》,其实还有描写战争的诗歌。比如《寻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其中诗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让人看到了诗人余光中剑胆琴心的另一面。

(五)视四个女婿为假想敌,明言不要天才混血孙

生活中的余光中有极为幽默的一面。这在他的散文作品《我的四个假想敌》中体现的颇为充分。

在这篇散文中,余光中写道:“在父亲的眼里,女儿最可爱的时候是在十岁以前,因为那时她完全属于自己。在男友的眼里,她最可爱的时候却在十七岁以后,因为这时她正像毕业班的学生,已经一心向外了。”

“父亲和男友,先天上就有矛盾。对父亲来说,世界上没有东西比稚龄的女儿更完美的了,唯一的缺点就是会长大,除非你用急冻术把她久藏,不过这恐怕是违法的,而且她的男友迟早会骑了骏马或摩托车来,把她吻醒。”

拥有四个女儿的余光中把未来的女婿比成四个假想敌。他写道:“冥冥之中,有四个“少男”正偷偷袭来,虽然蹑手蹑足,屏声止息,我却感到背后有四双眼睛,像所有的坏男孩那样,目光灼灼,心存不轨,只等时机一到,便会站到亮处,装出伪善的笑容,叫我岳父。”

“我当然不会应他。哪有这么容易的事!我像一棵果树,天长地久在这里立了多年,风霜雨露,样样有份,换来果实累累,不胜负荷。而你,偶尔过路的小子,竟然一伸手就来摘果子,活该蟠地的树根绊你一跤!”

“我的四个假想敌,不论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学医还是学文,迟早会从我疑惧的迷雾里显出原形,一一走上前来,或迂回曲折,嗫嚅其词,或开门见山,大言不惭,总之要把他的情人,也就是我的女儿,对不起,从此领去。”

“无形的敌人最可怕,何况我在亮处,他在暗里,又有我家的“内奸”接应,真是防不胜防。只怪当初没有把四个女儿及时冷藏,使时间不能拐骗,社会也无由污染。现在她们都已大了,回不了头。”

“当然,四个女儿也自有不乖的时候,在恼怒的心情下,我就恨不得四个假想敌赶快出现,把她们统统带走。但是那一天真要来到时,我一定又会懊悔不已。我能够想象,人生的两大寂寞,一是退休之日,一是最小的孩子终于也结婚之后。”

说到未来的选婿标准,余光中在文中写道:“这件事情,上有月下老人的婚姻谱,谁也不能篡改,包括韦固,下有两个海誓山盟的情人,‘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我凭什么要逆天拂人,梗在中间?何况终身大事,神秘莫测,事先无法推理,事后不能悔棋,就算交给二十一世纪的电脑,恐怕也算不出什么或然率来。倒不如故示慷慨,伪作轻松,博一个开明父亲的美名,到时候带颗私章,去做主婚人就是了。”

“在理性上,我愿意“有婿无类”,做一个大大方方的世界公民。但是在感情上,还没有大方到让一个臂毛如猿的小伙子把我的女儿抱过门槛。”

“我不希罕抱一个天才的‘混血孙’。我不要一个天才儿童叫我Grandpa,我要他叫我外公。”

尾声:

12月14日,中国农历丁酉年壬子月乙亥日,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日子。余光中老先生走了,我们的乡愁该向何人说?

(文/军武一品)

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

余光中作品集

诗集

《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五陵少年》、《天国的夜市》、《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与永恒拔河》、《余光中诗选》(—)、《隔水观音》、《春来半岛》、《紫荆赋》、《梦与地理》、《安石榴》、《双人床》、《五行无阻》、《余光中诗选》第二卷(—)。

散文集

《左手的缪思》、《逍遥游》、《望乡的牧神》、《焚鹤人》《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散文选》、《青青边愁》、《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凭一张地图》、《隔水呼渡》、《日不落家》。

评论集

《掌上雨》、《分水岭上》、《从徐霞客到梵谷》、《井然有序》、《蓝墨水的下游》。

翻译作品

《梵谷传》、《老人和大海》、《英诗译注》、《美国诗选》、《NewChinesePoetry》(《中国新诗选》)、《英美现代诗选》、《AcresofBarbedWire》(《满田的铁丝雨》)、《录事巴托比》、《土耳其现代诗选》、《不可儿戏》、《温夫的扇子》、《TheNightWatchman》(《守夜人》)、《理想丈夫》。

---------------------------------------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59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