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曾把中国介绍给欧洲,是否能说他
马克.波罗这个威尼斯商人,这个据说与元朝的皇帝忽必烈汗建立了亲密关系的西方人,将在中国的见闻化为了游记介绍给了西方,他的游记在当时的欧洲人看来过于的匪夷所思,以至于不被很多人所相信。
然而游记确实成了一些冒险家的指导文献,游记中记录的中国的巨大财富,成为了冒险者进行远洋航海的源动力,在被奥斯曼事实上断绝了东西方商业来往的漫长岁月里,游记里记载的中国的富庶越来越被西方人看重,那么到底是马可.波罗造成了近代中国被西方侵略的事实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马可.波罗记载的元朝是当时人类文明中顶级的存在,西方不会有胆子去掠夺大汗的财富的。同时,马可.波罗的游记中的赞赏大都是善意的,他不像是一本间谍的工作记录。我们同样不能因为被鞑靼人翻译的玄奘西行漫记,说玄奘引起了印度次大陆的被入侵。
但马克.波罗对东方财富的记载,确实引起了西方航海的浪潮,而地理大发现是西方文明腾飞的基础,腾飞确实造成了西方在五百年后对亚洲财富的掠夺,客观的说,马可.波罗还是对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侵略,产生过影响的。
一.马可.波罗游记不是怀有恶意
1.对元朝的描述是赞美中带有恐惧
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汗的友谊,可能是确实存在的,现在还有一部美剧,将马可.波罗作为这段历史的主线人物看待,他在游记中对蒙古人的军事力量,非常的敬畏,笔者还是年轻的时候阅读过游记,印象里给大汗养鹰放马的就有几万人,这在碎片化的,一个城邦有几千军队就引以为傲的亚平宁半岛看来,简直是天顶星人的力量。
马可.波罗后来还描述了忽必烈和叛乱的海都之间的战争,蒙元骑兵都是以十万人为基本单位的,马克.波罗对交战双方军队的素质和勇敢,都做了详尽的描述,这些描述笔者看是引不起丝毫西方侵略的欲望的,我看到的,只有这个油滑的意大利商人心中深深的忌惮。
马可.波罗对忽必烈本人的描述是宽容和英明的,这给游记的读者造成了这样的印象,蒙元的政权稳固,军事力量恐怖,统治者理智,游记简直可以看成元朝的官方宣传资料,笔者认为没有引导西方攻击的潜台词。
2.对中国的财富和科技的敬畏
马可.波罗对纸张和火药的描述,字里行间充满了赞叹,远东作为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科技的力量对西方是压倒性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北方人的豪勇和南方居民的温婉,都在游记中被记录了下来。
意大利人无数次的记载了被当地人民请到家中做客的经历,从和田到杭州,特产和民风的不同,游记的行文风格平淡可信,这也是马可.波罗游记最大的特色,他将中国大地画卷一般清雅地展开,财富的描述只是画卷不经意显露出来的一角。
游记绝不是一本账房目录,哪里有多少黄金,哪里有多少丝绸。中国的富庶在不经意间被显露了出来,和富庶一起的还有中国人民在他看来的极高的素质。
笔者认为,马可.波罗出生于城邦战争不断的意大利,他对中国可能的夸张了一些的美好描写,是把中国作为等级高一些的文明看待的,在他看来,中国的模式才是人类生活的乐土,他对当时的西方文明,骨子里是悲观的。
3.游记有大量对中国外地域的描写
马可.波罗游记中对商队在中亚的遭遇的记载,将该地区描述成了混乱的充满敌意的,他的商队在这里屡次受到劫掠,和以后在中国的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虽然现在很多文献认为马可.波罗游记是大量东方游记的拼凑,但是笔者还是认为游记是可信的,他曲折的经历不正是他向往美好安逸的华夏生活的源动力吗?这个老了又思乡的旅行家,灵魂的一部分好像永远留在了中国。
二.游记为西方地理大发现因素之一
1.对于商业利益的渴求
奥斯曼帝国完全隔绝了东方丝绸等物品的陆地运输,断绝了大量东方商品输入的通道。这是西方寻找新的贸易通道的最直接的动因。意大利,西班牙等商业氛围浓厚的欧洲国家,迫切的希望开启新的财富之门。
马可.波罗的游记,客观上成为了这些商路开启的理论基础,因为东方确实有杭州,福州,广州等城市,商品繁多,热爱贸易,人民友善,就是因为这份前景放在航海家们的面前,他们才用生命做赌注,去说服国王和公爵们投资。
哥伦布到了美洲的时候,以为来到了印度,正是印度这个国家的文字记载,才让他有了这个地理概念,西方人是做生意去的,不能说哥伦布在欧洲起锚的时候想到的就是杀戮。
可以说,和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的东方文明做生意的利润,可能比抢劫都还要高的多,意大利人的游记确实触动了西方航海民族骨子里的某个情结,他提供的是比公爵和国王的投资还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信心,开展对东方商业活动的信心。
2.地理大发现的意义
对于西方文明来说,怎么高的评价地理大发现都是不过份的,毕竟现在还有很多国家事实上还在吃地理大发现的红利,典型的就是资源输出国,澳大利亚。地理大发现产生的早期殖民,大量财富的流入,让商业既得利益者的力量倍增,这促成了西方政治结构的变革,可以说地理大发现是欧洲国家起飞的第一个齿轮。、
那么客观的讲,也确实是马可.波罗游记造成了西方在数百年后对于东方文明的碾压,不过到底是马尔嘎尼的游记还是马可.波罗的游记让西方恶意横生,不是很明显的事情吗?
3.游记在文化中的意义
马可.波罗的游记不但是东方物质力量的展现,还是东方文化力量的展现,绚烂的歌舞,典雅的文字,神秘的礼仪。对于欧洲来说,初次接触东方文明的优雅,可能就是在意大利人的游记中。
我相信西方是迫切的渴望和如此强大而充满善意的文明接触的,对强者的向往是人的本能,马可.波罗的游记表示,人类是可以创造出如此物质丰富,幅员辽阔,人们内心平静的文明的,那些殖民者们在切实地来到中国以前,怎么敢有丝毫的轻慢之心呢?更谈不上侵略中国了。
三.贸易与战争
1.西方殖民主义者的特点
哥伦布初次发现美洲,并不是就充满了杀意,麦哲伦在菲律宾,本意也不是扮演毁灭者,一切都是在评估中改变的。美洲原生文明的原始,他们拥有大量的黄金,却没有自卫的力量,菲律宾人同样的弱小,这一切的不平衡才是造成杀意的根本,人的本质是弱肉强食的。
而从明朝开始就和西方有着深刻地接触的华夏文明,也不是一上来就处于弱势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都是在中国人手里吃过苦头的,只不过满清末年,双方的差距已经拉大到了一定的程度,这才放大了欧洲人的恶意。
2.中国在西方作品中的变化
马可.波罗游记中中国人民的富庶和优雅,很快地变成了马尔嘎尼游记中满清的愚昧,百姓的贫困,甚至连鲁宾逊漂流记续集中都有对于中国的,盲目自大的需要仆人伺候的地主阶级的描写,这个阶段的西方文化,已经从仰视华夏变成了鄙视和嘲讽中国。
傅满洲等中国形象在西方文学作品的出现,更是妖魔化中国的体现,与其说马可.波罗游记的善意引导了西方的殖民,不如说满清本身的羸弱,十八世纪以后大量对于中国贫困和弱小描写的其余文学作品,引起了西方的恶念。
结语:
马可.波罗的游记中,对于东方强大的描述,对于中国集权的政体的崇拜,对于优雅的国民素质的喜爱,这些都是充满善意的。
财富只是这美丽画卷中一个重要的组成,游记本身就是对远东地区的向往,无论如何也不能看成西方侵华的动员令。相比于马可.波罗,十八世纪以后的大量和中国有关的文学作品,可能才是引发西方傲慢和敌视的因素。
然而从文明的发展考虑,马可.波罗的描述客观上给西方地理大发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动条件--希望!渴望和东方交往学习促成了西方文明的飞跃,在几百年以后,西方却再也发现不了马可.波罗笔下的中国了,他们开始恃强凌弱的伤害古老的文明,笔者想马可.波罗本人,也不一定希望看到这样的改变。
参考资料:
《世界史》
《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行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