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恐怖片悬疑片我们为什么会头皮发麻手心
——《同理心》
喜欢看电影的人一定有这样的观影经历:当影片中出现恐怖惊悚的镜头或音效,我们会不由得身上起“鸡皮疙瘩”、手心出汗,尤其是看3D影片。
记得刚刚开始有3D影片时,片子的名字已不记得,但是其中的一个镜头却印象极深。主人公在一间阴暗的屋里,被一只趴在他身上的老鼠咬醒了,他一把抓起老鼠扔向一边,只见那老鼠冲着观影者飞过来,大家不由自主地坐在椅子上躲避抛过来的老鼠,还有人发出惊呼。
那种肾上腺素激增的刺激真得很难忘记——头皮发紧发麻,手心汗津津的……
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地反映?我们不是专业人士或者说大部分人没有要去深究的洞察力,只是自然地认为大伙儿都这样。
英国人罗曼.克兹纳里奇在《同理心》这本书中,解释了这一现象。
故事开始于年8月,地点是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实验室。
贾科莫·里佐拉蒂率领的神经科学研究小组对猕猴进行实验,他们在猕猴的脑部植入一个跟头发一样细的电极。
研究小组发现,当猴子捡起花生时,脑部前运动皮质的区域会出现活化反应。
一段时间后的一天,在某个特别的时刻(科学上的重大发现经常在不经意的时刻出现),小组的科研人员发现,当猴子碰巧看见研究人员捡起花生时,即使这个时候猴子没有任何动作,它们脑部的前运动皮质区也同样出现活化反应。
猴子大脑做出的反应,仿佛猴子自己亲手捡了花生似的。里佐拉蒂与他的小组简直不敢相信会有这种事。
但接下来对猕猴的实验,以及对人类的实验——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全得到了一致的结果。
他们在偶然间发现了“镜像神经元”。
当我们在生活、工作中,实际经历过某事,比如有生病、受伤的疼痛等,当我们看见别人跟我们有一样的经历时,我们的神经元都会产生电脉冲。
这方面最能体会的应该是做父母的人,“疼在你身,痛在我心”。当孩子生病或者受伤,父母的同理心显现的超强,感觉比自己生病或受伤更难受。
这是因为拥有大量镜像细胞的人,容易产生较强的同理心,特别是在情感的分享上。比如父母对孩子或者相爱的人。
根据里佐拉蒂的说法,“镜像神经元使我们能捕捉他人的心智,但不是通过概念推论,而是通过直接的刺激”。
神经科学家维莱亚努尔·拉马钱德兰把镜像神经元的发现,比拟成克里克与沃特森发现双螺旋结构:“我预言,镜像神经元对心理学的影响,将如同DNA(脱氧核糖核酸)对生物学的影响一样巨大。”
当代镜像神经元研究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克里斯蒂安·凯泽斯,他也是荷兰神经科学研究所社会大脑实验室的主任,曾经是帕尔马大学里佐拉蒂小组的成员之一。他解释镜像神经元为什么这么重要:
我们最感兴趣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理解别人。通常,我只要看着我太太的脸,我马上就能知道她心情如何(我也因此得知我是不是惹上麻烦了……)。
与朋友聊起这个话题时,她讲述了她自己的一个经历:她的母亲习惯在切肉之前用磨刀棍挡刀。
有一天准备晚饭时需要切肉,自然和往常一样,但是,挡好刀后,母亲用手试了一下刀锋,而且是顺着刀锋一抹,她说:鲜血瞬间涌出……
她在讲述时依然能感觉到她当时的“心悸”。她说,看到母亲被割伤时,心里就像有一股电流经过,发紧发麻,头皮也是紧的,胳膊上汗毛立着,鸡皮疙瘩能掉一地,而且隐隐约约有被刀割的痛感……
其实,好莱坞的电影一直在充当不错的解说例证:比如在电影《诺博士》(Dr:No)中,当看见一只狼蛛在詹姆斯·邦德的胸口爬过时,你会心跳加速,你的手会出汗你的皮肤会随着狼蛛的脚踏在邦德身上而感到刺痛。
我们可以在毫不费力的状况下,就感受到邦德的感受。这是怎么办到的?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使我们找出其中的原因:我们的大脑反映了其他人的状态。理解他们的感受,然后也理解自己感受他们的感受。
神经科学因此发现了同理心。
写在最后:
人类真是凭借这个镜像神经元来理解别人的动作意图,同时与别人交流。这个发现也表明人类本就有同理心。
大家常说: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你。或者说,他人对待你的方式,就是你对待他人的方式。
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就说“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予别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世界很拥挤,但是我们可以为别人让出半步。
亚里士多德认为:“对自己存善心,才会对他人怀善念。”真正的自爱与自重,才能让人有深沉的情绪力量和自知之明,得以好好关怀理解他人。
站在他人的立场看待事件,可以让我们多一些理解和获得新的认知。在你的旁边还有另一个人存在……
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