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赴建阳进行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优惠活动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99632906155947289&wfr=spider&for=pc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赴建阳进行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田野调研并寻访暨大旧址

年1月7日至12日,受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区委邀请,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陈平院长一行对该区的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振兴、区域历史文脉追溯、创意产业研发以及暨南大学旧址寻踪等内容,进行了为其五天的田野调研与实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传媒与艺术试验教学示范(北京)前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京师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前任执行院长肖永亮教授与广东财经大学江振华教授受邀参与考察。

千年古城建阳与百年暨南大学有着深厚的情谊与历史渊源,早在年,暨南大学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从上海真如千里辗转至福建办学,落户建阳,开始了6年的艰难办学历程,在战争中执教桑梓,培养人才,在建阳留下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难以磨灭的一段历史,也把一所著名的华侨学府与文化古城紧密联系在一起。

建阳又称潭城(古属建宁府建阳县,现为福建南平市的市府所在地),位于武夷山南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个县邑之一,东汉建安十年(公元年)置建平县,已有将近年的建城历史。建阳在宋代时期,曾经以“图书之府”和“理学名邦”著称于世,史称朱熹、蔡元定、刘火龠、黄干、熊禾、游九言、叶味道等“七贤过化”之乡;因朱熹晚年定居考亭讲学,研究理学,著书立说,各地弟子慕名而至,朱熹与蔡元定等学者创建了“考亭学派”,也因此,考亭被喻为“南闽阙里”,建阳被称为“理学之乡”。建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著名的建盏、建本印刷、古茶道等均发源于此。

在建阳区政府热情周到的安排之下,陈平院长与肖永亮教授等一行先后考察了万里古茶道的起点建阳古村落下梅村、武夷山九曲棹歌摩崖石刻、考亭书院、暨南大学建阳旧址、建盏博物馆、宋慈纪念园、莒口书院文化、朱熹老师刘子翚故里小源村、麻沙镇书坊乡、建本传承人工作室、考察黄坑村、朱熹墓、建本文化街区等历史文化遗址等。内容与信息量非常丰富,考察深入而细致。

考察结束后,研究院与南平市建阳区召开了座谈会,双方就复建暨南大学建阳旧址、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合作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意设计提升与发展、乡村振兴、国际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合作交换了意见,并达成初步友好合作意向。

暨南大学建阳旧址位于南平市建阳区东桥东路号,现为福建医院所在地、建阳二中所在地。因历经战争与各种原因,历史印迹已经荡然无存,令人挽叹不已。年,暨南大学在此曾立纪念碑并刻有“国立暨南大学旧址”,文字记载了暨大建阳办学的历史;年,由暨南大学校友会协助建立了纪念石一座,上写“国立暨南大学建阳办学旧址”。一段色彩斑斓而充满艰辛的战争教育史,掩藏于闽北的古城岁月之中。

据建阳区原区委政协秘书长李加林在一篇文中写道:驰名海外的暨南大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华侨高等学府,抗战前校址在上海真如。年八一三淞沪战役后,校舍毁于日寇炮火,学校被迫迁移。年夏在福建建阳成立分校,年6月全迁建阳,直至年夏才迁回上海,在这段民族危亡的血与火的岁月里,饱受流离颠沛的暨南大学师生怀着一腔热血在建阳写下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抗日救亡运动篇章。正如著名教育家周谷城在评价这段历史时题词道:“暨南大学,华侨学府;几十年来,人才辈出。抗战时期,迁到建阳;传统精神,今犹可述。”

研究院院长陈平提出:希望与建阳区委共同建立并恢复暨南大学抗战期间这段不该忘记、并且应该永远记住的教育史,用现代高科技手段重新建立暨南旧址公园。她认为:复建旧址不意味着仅仅是修建一座教室或者博物馆,也可以通过声光电VR技术、多媒体的大数据手段建立一座沉浸式的教育体验馆,既可以让暨南大学的师生、海内外暨南人参观时体验到当时的教育场景,也可以为建阳人特别是青少年、广大中外游客在此体验战争期间中国教育的一段历史,同时可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遗产培训基地、中外教育互动中心,成为建阳地区的新景点。特别是这个地方就在目前的建阳二中,完全可以建造在校园里,一块绿地,一个沉浸式体验馆、一个文化交流中心,让中学生每天在充满历史与艺术气息的遗址再现的氛围中进进出出,非常有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前任副院长、数字媒体研究所所长国家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委员、第7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金像奖获得者肖永亮教授提出:在建阳打造技术领先的大数据的这样一个综合的体验馆,建立一个科技和大数据的手段融为一体的暨南大学遗址体验中心,让现代学子、民众深度体会抗战时期为国求学的动人精神。

两位教授的提议得到了建阳区委的积极回应与支持。建阳区提议将建阳二中改建为暨南大学建阳附属中学,传承并弘扬暨南精神;提升当地教育水准,将历史文脉与友好合作永久持续下去。

本次考察除了探寻暨南大学在建阳的足迹,同时还肩负着对建阳本地文化遗产的发掘、乡村振兴调研等重要任务。建阳作为“千年古镇,朱子故里”而闻名遐迩,因此考察团一行重点走访了“考亭书院”“寒泉精舍”“朱子墓”等场所,略略感受这位影响元、明、清三朝官方哲学的儒学大家、理学鼻祖的人生轨迹与精神遗产。

南宋理学家朱熹曾在建阳讲学、生活长达50年。宋绍熙三年(公元年)朱熹承父志建“竹林精舍”后更名“沧州精舍(考亭书院)。在宋代四方学子不远千里负笈到考亭求学问道,群贤毕至,形成学术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考亭学派”。朱熹在考亭书院授徒讲学八年,于庆元六年(公元年)病殁。

宋理宗时,程朱理学倍受重视,淳佑四年(公元年)诏为考亭书院,理宗皇帝赵昀御书匾额褒崇之。考亭书院因年湮代远,风雨侵蚀而倾圮,于今仅存有明嘉靖十年(公元年)御史蒋昭创修的石牌坊,建阳市政府于年兴建朱子文公祠一座屹立在考亭玉枕山之巅。

在此记载了,朱熹及其学者的治学经历,同时展示朱子的学说和手记。此外,“宋十贤”——周敦颐、程颢、张载、邵雍、司马光、程颐、游酢、杨时、罗从彦、李侗的事迹也在此有着详细的记载。他们对宋代理学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此外,此行走访了朱子母亲祝夫人墓——寒泉精舍、朱子纪念园等场馆,全方位感受宋代理学大家在建阳的生平故事,并了解了宋代的生活方式和家族关系。

在本次考察中,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着重考察了本地的历史文化与传统工艺,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转化与创新应用方面与当地展开交流互动。

武夷山

武夷山是世界著名的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基地。大自然赐予了武夷山独特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历代高人雅士、文臣武将在山中或游览、或隐居、或著述、或授徒,前赴后继,你来我往。自然山水陶冶了人们的性情,启迪了人们的智慧,人类的活动传播,发展了武夷山,为自然山水增辉添彩。

先民的智慧,文士的驻足在九曲溪两岸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有高悬崖壁数千年不朽的架壑船棺18处;有朱熹、游酢、熊禾、蔡元定等鸿儒大雅的书院遗址35处;有堪称为中国古书法艺术宝库的历代摩崖石刻多方,其中有古代官府和乡民保护武夷山水和动植物的禁令13方;有僧道的宫观寺庙及遗址60余处。

这些遗存星罗棋布,如璀璨的宝石,镶嵌于武夷山的溪畔山涧、峰麓山巅、岩穴崖壁,将古人的智慧、先哲的思想、人民的劳动融于自然山水之间,为武夷山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给人以浑然天成的和谐美感。这在我国的诸多景观中是极为罕见的。

下梅大夫第位于武夷山市武夷街道下梅村,建于清乾隆年间(-年),是下梅村现存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一座古民居,因主人邹英章官居四品,获封“中宪大夫”而得名。万里茶道第一代开拓人邹英章为了庆祝自己的60大寿而建,当时邹英章因儿子邹茂轩而得到中宪大夫的诰封,所以起名为大夫第,门上的匾额及对联为乾隆嘉庆年间的军机大臣、大学士王杰所题。

邹姓如今是古村的第一大姓,下梅现有人口多户,其中邹姓已超过半数。查邹氏族谱,可知邹氏一族原籍江西南丰,清代顺治年间移居下梅,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开通了万里茶道。

根据《崇安县志》记载:“邹氏与荷兰东印度公司合资经营茶叶,获银百余万两,造房七十余座,所居成市”;“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

在清代康熙年间,邹氏先祖开创了万里茶路的南北国际贸易两条线路(北线从下梅出发经蒙古恰克图到彼得堡,南线经过澳门、新加坡到英国荷兰)为中国茶叶出口的先驱。绵延两百余年,在鸦片战争前,全世界的红茶贸易,就是从下梅这个小乡村出发的。

大夫第以砖雕、石雕及木雕最为著名,融合了清代徽派建筑特点的同时,也根据武夷山当地特点做了很多的改良和发展。其中后花园小樊川内的一面双面镂空砖雕,为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最精美也是最大的砖雕组合,表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后花园内的罗汉松,树龄超过年,高十余米,据说为国内最大一棵盆景;另有很多保存下来其它雕刻和清代家具,皆具非常高的文物价值。

大夫第的青砖匡斗马头墙、砖雕门楼小天井,徽派建筑有相似之处,又有闽北建筑的典型特色。年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闽越王城

闽越王城又名古汉城,位于武夷山南麓。始建于公元前年,是西汉初年,闽越王无诸受封于汉高祖刘邦时营建的一座王城。总面积48万平方米,是中国南方保存完整的重要考古遗址之一。闽越王城博物馆建于兴田镇城村南部、王城遗址东南侧。博物馆建筑布局严谨、屋顶飞檐重彩,大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气象,再现汉代闽越宫苑建筑的风采。它用图表、文字、实物、复制品的形式,集中展示距今两千余年前闽越国从汉初立国到因叛汉而被剿灭的近百年历史。仅瓦当与瓦文,便可体现出闵越文化古朴卓越的造型能力与简约大气的审美标准。

年12月,在摩洛哥召开的世界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武夷山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获通过,城村汉城遗址成为“双世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城村汉城遗址也成为我国第一个被评为世界遗产的西汉诸侯王城遗址。在城村汉城有两组排水系统和三处进排水口遗存,这些陶制的下水管道,最长近1米、直径0.3米,污水可直排城外。是当时最为发达的地下排水系统,体现出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

闽越王城作为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潜力。陈平院长建议通过国际化的手段进行进一步的文化解读、传播,扩大其影响力,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建盏

建盏是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特产,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盛行于两宋繁荣时期,因斗茶盛行推进了“建盏”的发展,至到明朝走向衰败。建盏技术难度较大,全靠烧制的手艺人来把控,俗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常见的斑纹有兔毫、油滴、曜变、乌金、鹧鸪斑、珍珠斑等。

古人对建盏的喜爱不绝于耳,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其中范仲淹的《与章岷从事斗茶歌》尤为华美:貢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宋代还有许多著名文人墨客对建盏赞不绝口——“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兔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放大镜下,方知蓝青色背后,原来可以蕴藏如此气象万千而绚丽多姿颜色。

建盏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在宋代以后随着点茶习俗的衰落而失传,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组织专家学者恢复建盏技艺,自此开始了建盏烧制技艺在新时期的辉煌。如今建盏产值已超过35.6亿元,从业人员达2.8万人,品牌价值超过亿元,在陶瓷技艺中名列前茅。

本次考察走访了建盏文化园、水木间龙窑、谢松青建盏博物馆等场所,与非遗传承人友好交流,了解建盏技艺、美学及市场情况,并交流创新发展之道。同时体验宋茶点茶技艺,了解宋人用盏喝茶的历史和渊源,感受宋人茶文化的美学与精义。

建本

建本雕版印刷技艺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本又称“建安本”、“麻沙本”,是古代在建阳北部麻沙、书坊一带刻印的古籍。早在两宋时期,建本与浙本、蜀本齐名,建阳麻沙、书坊已成为当时全国三大刻印中心之一,由于建本以私刻、坊刻为主,在书本刻印、排版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在出版发行量上大大超过了以官刻为主的浙本蜀本。

宋、明时期建刻的繁荣,在中国图书发展史上创造了许多“出版史之最”:有世界最早的版权文告,有最早的纲目体史书刻本,最早的学术思想史专著,尚存最早的《伤寒论》注解本等。

本次考察走访了书坊乡,当地百余个雕版堂号依稀可见,前店后坊耕读传家。书坊乡通过乡村改造、建筑修复,在打造建本文化体验、建本情境再现等方面已走出第一步,目前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同时急需提升服务能力、运营能力,以助于建本整体文化的打造,推动建本IP的建立。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位于闽北,处于武夷山脉南麓,古属建宁府建阳县,另称潭城,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个县邑之一。最早可追溯到东汉建安八年(公元年),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这里的传统村落星罗棋布,依然保留着以清代民居为主的建筑遗存。

马伏村

马伏村是朱熹母亲祝夫人归葬地,也是朱熹创建的第一所书院“寒泉精舍”的所在地。当时地属崇泰里后山铺东,旧名“寒泉坞”。年正月,朱熹葬母于寒泉林天湖之阳;同年,在墓旁构筑精舍,匾曰寒泉,守孝治学。

黄坑村

在黄坑村,考察团一行走访了明代太子桥,这座全石料制作的拱桥,不用钉子,完全靠精准的计算让石材完美插接,屹立百年依旧稳健如初。

小源村

本次重点考察的小源村是朱熹老师刘子翚家族聚居地,村内存留传统建筑和祠堂,环境整洁、鸡犬相闻。

小源村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莒口镇东北部,地处西山东麓,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由朱熹幼年老师刘子翚的后裔迁徙到此而建。刘子翚(年—年),字彦冲,号屏山病翁,宋建州崇安五夫人。据说,小源村之名是刘氏后人为纪念朱熹,取《观书有感》一诗中的“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源”字而成,颇有文化渊源。村里的古建筑多为明清风格,三三两两散落。该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年11月被列入第一批福建省级传统村落名录。

作为尊师重道的传统村落,此处计划大力开展乡村振兴和旅游,陈平院长建议引入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经验,保护遗留古迹遗存的同时,进行创造性的开发,打造建阳范式。

在密集的走访考察之后,建阳区委与考察团陈平院长一行开展座谈,交流考察调研心得、共商协同合作计划。

座谈会上,研究院院长陈平教授表示,建阳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朱子、宋慈、建本、建盏”四大文化名片熠熠生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位于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将迎来文旅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年-年,暨南大学在建阳设立分校,从此与建阳结下了不解之缘、产生深厚的感情,考察结束之后,将发挥学院的资源优势,在暨南大学建阳遗址中心就遗址规划设计、建盏建本非遗技艺传承创新、文旅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城市标识系统规划等多方面建立长期的交流合作,传承发扬暨大精神,为建阳的发展献策助力。

肖永亮教授提出“借力赋能、顺势发展”的建议,通过暨南大学与建阳区的通力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建阳区文化产业的提升。同时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数字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江振华教授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着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建议。用好区位优势与文化资源,做好文化衍生的产业,从文旅和文创两个方向着手,打造建阳支柱产业。

区委书记魏敦盛代表区委区政府对研究院陈平院长一行的来访表示热烈的欢迎,对考察团提出的宝贵意见与合作意愿表示衷心的感谢。魏敦盛表示,建阳与暨南大学有着血肉联系,双方之间要进一步加强交流互访,增进情谊,希望在暨南大学建阳遗址重建、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文旅产业提升等多领域,展开更深入的合作。魏敦盛要求,全区各相关部门要认真梳理暨南大学考察团的意见建议,建立一流的工作机制、协调机制、服务机制,扎实推进项目深度合作,促进建阳和暨南大学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互利双赢。

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郑顺莲,区委常委、统战部长王杨,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家回参加座谈会。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薇、博士后研究员Javier、院长助理吴天泽等先后在座谈会上汇报调研成果、献言献策。

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考察建阳文化产业,拉开后续持续协同合作的序幕。期待携手一同发挥暨南大学在建阳的精神遗产、发挥千百年来朱子、建盏、茶文化等在建阳留下的丰富遗产,讲好暨南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30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