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射电望远镜阵列揭开闪电形成之谜
闪电是自然界中最壮观的景象之一,它的温度可以与太阳表面的温度相媲美。然而,闪电的形成在科学界还没有一致的结论,因为云层中没有足够强大的电场来触发一开始的电火花。几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向雷暴云中发射气球、飞机等探测器,但测到的电场强度需要再乘以10才能满足理论要求。
我们对闪电最初阶段的研究碰到的最大障碍就是云。由于云的不透明性,即使最好的相机也无法看透其中。从年富兰克林风筝实验以来,科学家一直冒险向云层发射探测器以一窥其中的奥秘,从气象气球到专门研究的火箭,设备一直在更新升级,但我们却还不知道闪电的开始时间和雷暴内部的条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人为引入的探测器会引起不自然的火花释放,严重干扰了数据。
目前,有两种理论互相竞争。其中一种理论认为,来自外太空的宇宙射线与雷暴云中的电子发生碰撞,引发电子雪崩,从而加强了云层中的电场。另一种理论认为,雷暴云中的冰晶簇相互摩擦碰撞,导致在其尖端产生了一个很强的电场。
为了无干扰地观测雷暴云内部的物理条件,科学家转向了位于荷兰的低频射电望远镜阵列(LOFAR)。这个低频阵列由数千个小型射电望远镜组成,平时主要用于观测遥远的星系和爆炸的恒星。但是,如果有雷暴在其头顶时,它就会失去天文学作用,这时它刚好可以转向观测雷暴,而它恰好也适合用于测量闪电。
用射电望远镜探测闪电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有专门用来观测风暴的射电天线。不过,这些设备产生的图像只有二维,并且分辨率比较低。LOFAR是更先进的,可以在三个维度绘制闪电“地图”,并且帧速率比以往提高倍。
一个闪电可以产生数百万个无线电脉冲,为了从混乱的数据中得出3D地图,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类似阿波罗登月的算法,在数千个射电望远镜中稳定循环,以不断更新闪电的位置信息,从而构造出精确的闪电“地图”。
年夏季,一道闪电在LOFAR上空掠过,这些数据直到最近才开始分析,得到的结果也发表在《地球物理评论快报》(journal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上。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数据支持的是冰晶簇理论。
针状冰晶之间的湍流碰撞擦掉了它们的一些电子,使每个冰晶的一端带正电,另一端带负电。正极从附近的空气分子中吸取电子,之后更多的电子从更远的空气分子流入,在每个冰晶尖端附近形成了被称为“飘带”的电离空气带。
每个冰晶尖端都会产生成群的飘带,个别的飘带会一次又一次地分支。流光加热周围的空气,从空气分子中提取电子,从而使更大的电流流到冰晶上。最终,一条流光变得足够热且具有导电性,足以变成一个先导。一条完全成熟的闪电可以沿着先导传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218.html